/ 塵與金 ─ 道川省三的能量形塑

張志龍

訪問展覽

道川省三

道川省三(Shozo Michikawa, 1953-),日本陶藝雕塑家。他的作品展現翻騰螺旋的舞動紋理,擺脫框架而饒富韻味,洋溢著大自然旺盛的創造力。若列陣縱觀系列創作,會發現宛如荒漠大地中,矗立著一座座孕育能量的山岩紀念碑。

他的作品可見於英國、法國、義大利、日本、德國、美國等數十間美術館、博物館;在超過50場的各地特展中,出版道川作品的專書就有二十部之多,包括牛津阿什莫林博物、洛杉磯郡立美術館、法恩扎陶瓷博物館(國際陶瓷博物館所在地)、漢堡工藝博物館等等。


創作背景

道川省三的創作深植於故鄉的特殊地貌。他生長在北海道的有珠山腳下,至今火山依然活躍,讓人感受到自然能量的猛烈;周圍熔岩上覆蓋著白雪的洞爺湖,以晶瑩深藍的湖水著稱。

Mount Usu and Lake Tōya, Hokkaido © Hokkaido Tourism Organization



道川親自建造窯爐,進行燒製,運用極高溫使黏土碳化。在礦物與落灰的作用下,作品表面常出現類似銀色粉末或鈷藍色粉末的結晶紋理。這個過程 —— 如同地質造山運動般的重塑 —— 正是道川對自然環境的學習和致敬。

他在千年古窯重鎮的瀨戶成立工作室,至今已45年。道川早期投入實用陶藝,對於日本陶藝傳統,具有深厚的知識和經驗。然而,他並非出身陶藝世家或藝術學院,而是二十七、八歲才決定的職志,讓他的創作歷程不受傳統包袱限制,得以幡然轉型至陶器雕塑之路。

Kohiki Sculptural Form © Shozo Michikawa



陶藝雕塑

在二次大戰之後,幾位京都藝術家挑戰傳統陶藝中「器」的實用、功能與審美觀念。他們將陶土視為媒材,尋求當代藝術的表現。這股藝術運動稱為「走泥」,意味「在泥土上自由行走,不受拘束」。他們受到現代主義先驅雕塑家布朗庫西(Brancuci, 1876-1957)、亨利・摩爾(Henry Moore, 1898-1986)和野口勇(Isamu Noguchi, 1904-1988)的啟發,探索存在、空間、形體和時間等主題,是日本陶藝現代化的轉折點,也奠定日本陶藝成為國際當代藝術的重要角色。

Kohki Natural Ash Sculptural Form © Shozo Michikawa



藝術風格

大自然是道川省三的創作泉源,也是作品的核心內涵,他的作息與自然環境保持密切的聯繫。除了成長時期北海道的火山地貌與風雪,道川在瀨戶的家就坐落於群山環繞的山腳下,森林近在眼前。而他創辦的笹間國際陶藝節(Sasama International Ceramic Art Festival),更在靜岡縣的偏遠山區,地處溪流、森林和茶園的小村莊。

Sasama International Ceramic Art Festival © courtesy of the artist



他的創作靈感正是源於大自然帶來各種地形、生態、季節、植被,乃至個體的生命形態和底層紋理。此外,更有改變地貌的自然力量,如火山、颱風、地震與海嘯。大自然巨大的能量讓他看見創傷與創造的具體並存,自然也透過時間修復與再造。

經過數十年的技巧磨練,道川在拉坯輪前的快速拉拋雕切令人目不暇給,產生不斷變化的新形態,堪稱魔幻式的行為藝術。但是道川自述陶土創作是一個對話的過程,他總是在測試自己能做出什麼。

他在拉坯後的陶土切割開口、鑿刻凹槽,接著從內部操作旋轉中的器皿,促使陶土沿著這些裂縫破裂開來。透過這個過程,細微的切痕擴展成為張開的裂隙,切痕之間的陶土塊向外鼓起,產生強烈的雕塑效果。

道川明白,在燒製過程中陶土材料具有膨脹、收縮、斷裂的特性。他會依據在創作過程中黏土所傳達的觸感與回應來加以塑形。有時,黏土彷彿傳達它想要如何生長,會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扭動與變形。

在實驗過程中,化妝土和天然釉料的修飾和上色效果也無法完全控制,也恰似在火山地形上的植被和風雪之於地形的覆蓋,這些都被道川保留為作品中獨特氣質。

道川之所以熱愛這門藝術,正是這些「不完美」所引導的創作對話,讓自然的意志超越人為的規劃,進而衍生出豐富的質地,使作品看起來更像是自然的產物,而非人為製作的器物。

Natural Ash Sculptural Form © Shozo Michikawa



塵與金 — 藤村真、道川省三雙個展

《塵與金 — 藤村真、道川省三雙個展》在媒材、創作特色和藝術哲學上有引人思索的對話意趣。
道川省三的陶藝雕塑以「扭轉」與「自然崩解」為創作方式,經常使用拉坏輪再變形,讓表面有劇烈的轉動與裂解痕跡,利用速度呈現強烈動態與偶發的自然痕跡。

藤村真使用日本傳統膠彩(nihonga),融合金箔、銀箔、天然礦物顏料,運用緩時上色、層層堆疊、反覆沉澱的方式創作,屬於「慢藝術」(Slow Art)的實踐者。他的作品常呈現金屬光澤與靜謐流動感的畫面,富有靈性與時間的層次。

在藝術哲學上,他們對材料有一份衍生的態度。道川讓土壤陶土引導對話,作品往往不是按他意願成形,而是從創作過程中材料的變化生成;藤村真珍視材料的靈性,將創作視為時間的沈澱與恩典的彰顯。

兩位藝術家都有日本文化的背景,作品在「侘寂美學」上有所聯繫;亦即對「不完美、無常」之美的欣賞。道川省三在不完美中呈現自然的磅礡能量,與之對話;而藤村真則藉由「金繼美學」來展現張力與修復,藉以安撫人心。

Volcano with gold Sculptural Form © Shozo Michikawa ∕ Dust and Gold:Makoto Fujimura, Shozo Michikawa © ALIEN Art Centre


張志龍(Richard Chang),跨足企業管理與人文藝術領域,投入文化教育,創辦「敦南藝術講堂」,致力推廣藝術史、美學與文學。他擅長以親近生活的語言詮釋深奧藝術概念,連結觀眾與創作者之間的情感與思想。他的學術背景與實務經驗,讓他能同時具備理性分析與感性理解的能力。在《塵與金》展覽中,張志龍擔任學術主持,為展覽注入哲學與文化深度,引領觀眾理解藝術家藤村真與道川省三如何在作品中表現時間、物質與生命的對照。張志龍不只是橋樑,更是思想的引路人,使《塵與金》不僅是一場視覺展覽,更是一段深入藝術與存在本質的精神旅程。

Dust and Gold:Makoto Fujimura, Shozo Michikawa © ALIEN Art Centre

Dust and Gold:Makoto Fujimura, Shozo Michikawa © ALIEN Art Centre